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Navigation 导航
王中立:建设郑州“美好教育” 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动态> 校园新闻> 王中立:建设郑州“美好教育” 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

王中立:建设郑州“美好教育” 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0-05-26 分享

新华网郑州5月25日电(谷婷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在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就基础教育、郑州“美好教育”发展理念内涵等问题接受了访谈。

2014年3月28日,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小学的学生们正在朗诵国学经典。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平的核心在“均衡”,质量的核心在“优质”。

王中立:作为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我注意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9年的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20年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由此可见,中央对教育发展的“公平”与“质量”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决心。

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平的核心在“均衡”,质量的核心在“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仅是要达到一项或几项指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目标体系。近几年,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均衡发展工作卓有成效,自2013年开启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以来,全国已有2767个县级区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有效巩固了“两基”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实施,明显缩小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差距,基本形成了一揽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郑州市15个县(市、区)于2018年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尽管教育事业各项发展指标持续向好,但就教育发展实际看,基础教育领域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上学难”“择校热”等仍是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从创新市域范围内质量提升项目、深度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发展理念等维度,综合施策,全面推进。近两年,我们在优质均衡发展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路径越来越宽,措施越来越实,具体来讲,有10条措施:

一是大力消除大班额。近两年郑州在消除大班额方面成效显著,也来之不易,但大班额超大班额占比仍然较高,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将在继续增加学位供给、完善招生入学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制订细化措施,确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二是强化规划与建设。推动修订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市区中小学建设,推进往年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同时,加快三环内高中阶段学校外迁,腾出校舍用于举办义务教育。中小学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县区,正在加快推进。2020-2022年新开工建设14所高中阶段学校,已列入《郑州市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三是全力推进全面改薄提升工程。落实好《郑州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2019-2020年)》,计划两年内投资4.94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四是建立名校托管弱校新机制。深度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学区制、一校多区、强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把不同层次的学校整合在一起,实现集团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队伍、共享优质教科研成果,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

五是深入推进“新优质初中”创建培育。通过项目扶持和政策引导,让传统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寻找到新的生长点,激发办学活力,改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让越来越多公办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六是持续推进公办民办协调发展。强化政府依法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位占比偏高的县区优先着力增加公办学位,统筹公办民办学校招生计划。

七是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培育工程。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教育、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拟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扶持等措施强化教育强镇理念,在3-5年内,让乡镇教育、乡村教育得到较大改观。

八是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郑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九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调研,制订指导意见,提高并统一义务教育阶段全市最低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十是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发展理念。2019年郑州市开发建设了“学在郑州”学习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将继续加强“学在郑州”学习平台的功能、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016年9月9日,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展示用彩泥手工制作的“鲜花盆景”,准备送给老师。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建设郑州“美好教育”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

王中立: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央关心,省委重视。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真正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多口突破。市委书记在全市教育大会上指出:“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家庭幸福从孩子健康成长开始。”提出了要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美好教育”发展理念确立,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美好教育”的显著成效表现在10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政府责任真正强化。去年,市委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和去行政化改革成效显著。市管35所公办初中学校和68所民办初中及以下学校,下放县区级政府管理,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办学分级管理责任。

二是积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019年,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下降了11.6%和3.9%,2020年将继续多措并举,基本消除大班额,确保达到国家和省里的要求。

三是努力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全面改薄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建立名校托管弱校新机制、推进“新优质初中”创建培育计划、实施教育强乡镇工程等,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城区高中学校外迁。近年来,郑州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74所,增减学位25.6万个。2018年至今已开工建设12所普通高中,未来三年还将新开工建设14所高中阶段学校,列入《郑州市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区高中外迁,原校址用于举办义务教育学校,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布局,缓解城区大班额。

五是提升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占比。2019年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113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33.59%,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20年又将新增100所公办幼儿园项目,已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年底前可完成公办占比50%的目标。并且,出台了《郑州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今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土地划拨供应、项目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建成后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等问题,今年底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将达到90%。

六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扩大学校招聘教师自主权,可以自主招聘教师的学校范围在不断扩大。统筹全市事业编制向学校倾斜,教师待遇也得到切实保障,市本级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了27.8%,年平均工资收入略高于公务员。启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2020年拟开工新建1115套。

七是普及中小学在校午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全市有中小学生235万人。2019年下半年启动,截至目前,中小学在校午餐供餐比例达到40.6%,课后延时服务小学达到40%、初中达到56.2%。目前,郑州正在通过建设校内食堂和校外中央厨房等方式,解决午餐供应。今年年底前将实现中小学在校午餐和课后延时免费托管“两个全覆盖”。

八是加大力度引进优质高校。市委建立完善了引进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确定引进对象和工作目标。当前与郑州有合作意向的国内外优质高校、高水平研究院所等多家机构,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调研商洽阶段,不断推进筹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九是大力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特大城市的姿态担当,本着“应入尽入”的原则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随着近几年加快学校建设和生源总量增加,随迁子女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全市随迁子女占市区学生总数的38.6%,个别中心城区超过50%,都得到了较好安置。

十是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深入实施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全市全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4.2亿元,惠及学生48万人次。实施“控辍保学”工程,毛入学率、巩固率等都处于较高水平(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小学100%,初中112.3%,巩固率分别为小学五年级巩固率100.6%、初中三年级巩固率103.7%)。“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工程、驻村帮扶工程、结对教育帮扶工程等,都得到了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5月11日,郑州市纬一路小学老师对入班学生进行体温测量。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王中立: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且生活在学校的特殊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障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学校卫生健康工作的目标。因此,加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学校卫生健康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卫生专业人员不足,中小学校一校一医尚不能保证,今年的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学生身体素质亟待提高,纵观我国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监测的资料,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1)学生的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总体上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2)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患病率有增无减。(3)除营养不良外,肥胖、超重、近视儿童比例的快速增高。

做好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我有四个方面建议:

一是完善学校卫生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按照总编制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万分之三的要求,核定中小学生卫生保健站人员编制,按照学生人数和校医600:1标准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同时,要打通校医职称晋升通道,完善与卫健部门的互联互通互助工作机制。

二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学校教学环境。从校址的选择,到校内空间资源建设标准,再到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标准,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全面发展。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标准要求。

三是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的预防。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尤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要在师生健康教育和应急预防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目前,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在健康教育课程落实过程中,没有统编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标准掌握不一,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占全国学校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四是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依据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在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要出真功、做实功。要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完善综合防控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教师、学生、家长人人重视的近视综合防控格局。要加强科学用眼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保护视力意识和能力。要落实视力监测制度,按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对发现视力下降的学生要逐个查明原因,落实防治措施。要确保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16年11月15日,河南省郑州市铭功路小学金名剧社的学生在候场。新华网发(张涛 摄)

为了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问题,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围绕这个问题我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王中立:“入园难”的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率达到80%、公办率达到5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推出了系列硬核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问题,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围绕这个问题我今年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议制订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划。各地根据现有学位基础、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制订中长期学前教育布局和建设规划,使幼儿园在用地、建设、税收等方面享受与中小学同等待遇和政策,确保城镇小区新建配套幼儿园的公办性质,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

二是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涉及规划、土地、建设等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19年全国共摸排出存在规划、建设、移交或普惠不到位等方面问题的有1.84万所幼儿园,其中移交不到位的有1.15万所,占总数62.5%。要如期完成治理工作,需要健全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彻底清查和坚决治理,同时要明确从中央到地方由住建部门牵头负责,这是治理工作落实的关键。

三是完善落实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中西部人口集聚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随适龄人口走,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人口集聚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要建立各级财政承担机制,增强省、市、县级财政投入,财政部要进一步明确省、市、县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求和考核机制。要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财政分担比例,落实好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督促补助标准偏低的地方逐步提高标准,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收费合理、运转良好的状态。要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逐步提高资助标准,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等)、孤儿和残疾儿童得到资助。


来源:郑州教育信息网

本文为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